无声的印记 ——石门县听力二级残疾人刘炳均的成长故事
刘炳均,出生于2002年的“00后”,听力二级残疾。11年间,绘画创作成为他时光里最重要的一件事。有志者事竟成,在今年8月省残联组织举办的“红心向党 致敬百年”全省残疾人书法、绘画作品征集与评比活动中,他的绘画作品《脱贫的喜悦》荣获一等奖。
刘炳均的父亲刘远志,1988年参加工作,1997年石门县五一机械厂改制后下岗;母亲杨年绒,十年的保险经济人,她说做保险使她有了自由,也让她能有了陪伴儿子成长的时间。上个世纪90年代,杨年绒离乡打工,和刘远志结婚后,不幸失去第一个女儿。
33岁时杨年绒生下刘炳均。新生命的到来,带走一家人的悲痛。可好景不长,刘炳均6个月大时感染流感病毒,失去了听力,被确诊为言语听力二级残疾。
母爱深深。母亲杨年绒用了许多傻办法,全身心只为逗儿子笑,让他大哈哈的笑,尽量让他的声带不因为失声而萎缩。为了让儿子能在正常的环境里成长,父母操碎了心,想方设法送2岁的儿子去幼儿园,让儿子4岁时进入桃源特校接受培训,送6岁的儿子做耳蜗手术,7岁在北京进行康复培训。从出生到8岁,刘炳均在父母的陪伴下辗转多地进行培训和治疗。当时,他母亲只有一个心愿,就是为了让他能够跟正常人一样生活。
母亲杨年绒说:“我很感谢上天给了我这个儿子,让我的生命满满的都是希望,以前是,现在更是。”
6岁的刘炳均实施耳蜗手术后,一只耳朵有了听力,可是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语言训练期。为了正常发声,7岁的刘炳均在北京做康复培训。有一天早上,刘炳均对着杨年绒说:“烧饼”。口齿不伶俐的吐词,在杨年绒的耳朵里就成了“小便”。一整天在康复培训中心,刘炳均都说:“烧饼,烧饼。”杨年绒看着他,却不能真正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。晚上回到住的地方,杨年绒依旧犯迷糊,小炳均拿着纸和笔,画出一幅画,画上是一个烧饼摊,烧饼师傅肩上搭拉着条毛巾,锅上有热气腾腾的烧饼。杨年绒这才明白了小炳均是想吃烧饼。杨年绒回忆起那幅画,说画里的烧饼师傅画得真是维妙维肖,至今不能忘记。也就是这件事,让她想到了画画可以让小炳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,与家人、与社会沟通。
语言康复培训后的刘炳均才8岁,回到石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。也是从8岁开始,刘炳均在子歌美术学校学习画画。周末、寒暑假,从未间断过练习。从笔下的哆啦A梦、雏鸟、小狗,到钟南山等名人画像,刘炳均的画技越来越成熟,思想也越来越成熟。刘炳均不再懵懂,开始关心国事家事身边事,全身心地融入了这个社会。
杨年绒说:“只要是儿子想做的,我全力支持他,我的儿子就是最棒的。”
2017年,母亲杨年绒陪着刘炳均从一年级语文课本开始,认识生字,让刘炳均跨越文字阅读障碍,组织语言文字。这一年,通过母亲和他的努力,刘炳均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。杨年绒常对他说:“不要跟别人比,要跟自己比,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,明天就比今天更好。”
2018年,中华慈善总会天使人培训基地招募学员,杨年绒为儿子报了名。15岁的刘炳均在母亲的陪同下到了北京。因为年龄小,培训老师担心小炳均不习惯,开始不肯收他,但看了小炳均展现出来的绘画灵气,又真的舍不得。杨年绒在学校培训宿舍陪住了近一个月,炳均懂事地说:“妈妈,你在这里太无聊了,没事做,可以回家了。”对于炳均来说,母亲一步步的放手,让他学会了自己成长,在成长中锻炼自己,有了自己的个性。
杨年绒说:“孩子要引导,只有这样,才能让孩子不断的修正自己的人生路。以前觉得累,压力也挺大的。到今天儿子有了自己想走的路,也就放心了。”
15岁的刘炳均离开了父母。到现在,4年时光过去,刘炳均在父母的教育下学会责任与担当,了解了付出才会收获,语言听力残疾并没有让他的人生充满阴霾,而是阳光满怀,绘画已经成为他人生不可缺的印记。
在今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为筹备“红心向党 致敬百年”的参赛作品,刘炳均和母亲一起讨论交流,挑选作品的内容。两个月,刘炳均在画室里潜心创作,最终作品《脱贫的喜悦》荣获一等奖。为创作这幅画,刘炳均在画布前创作整整18天,每天十几个小时。当作品完整呈现在眼前时,杨年绒不禁流下了幸福的泪水,说在眼前就是满满的希望。这满满的希望,不仅藏在画中女孩的眉眼笑意,也藏在母亲的泪水里。
在儿子创作的时候,杨年绒总是偷偷拍下儿子生活中、练习画作时间的照片留存在手机上。杨年绒说,儿子不喜欢照相,但她喜欢,儿子渐渐长大了,她要用照片留下一些印记,见证儿子的成长,分享快乐的人生。